close




街頭攝影的觀念與技巧
作者:WD-40



原文出處:http://www.kuan.cc/memo/photo/snapshot.htm





前言

由街頭攝影的觀念及技巧上來看街頭速寫(其實也正是紀實攝影的觀念及技巧),它並不如一般人的印象一樣好拍的不得了,只要接觸過街頭速寫的朋友就曉得,要在不安排、不造假的情況下完成一張完整的作品是很不容易的,甚至有朋友曾經灰心的說街頭速寫的「成功率」好低。沒錯!街頭速寫的「成功率」是比其他風格的攝影作品低,但它的「價值」,可不是其他的攝影題材所能比擬的。這種寫實的題材往往比風花雪月的東西更有流傳的意義。街頭速寫在拍攝過程中帶給我們的樂趣和成就感,也一點不比其他類型的攝影題材低。




自然化的街頭速寫


就拍攝的題材觀察,街頭速寫的作品不是「碰到的」就是「等來的」。以「自然化」為經,「決定性瞬間」為緯,應是街頭速寫的最佳詮釋。什麼是自然化呢?自然就是真,我們拒絕人為的安排,不為畫意派的形式所宥限。朱健炫在「寫實主義攝影學派」一文提到了以下幾點要素:

1.自然的接觸與框景。

2.自然的光源。只要不是拍攝者所打的光,原場景是什麼光那個光源就是自然光。

3.自然的場景與環境描寫。

4.自然的人物表情、動作與造型。

5.自然的創作意念與技巧。




何為決定性瞬間


「內涵」是街頭攝影的本質,「構圖」是其形式包裝,內涵與形式的融合就是決定性瞬間。布列松強調的決定性瞬間,是指形式與內涵的融合達到情緒最高昂的那一瞬間。(雖然街頭攝影的風格不只這一種,但是決定性瞬間仍是街頭攝影的主流,所以這裡我仍繞著它打轉,要不然寫不完了!)




街頭速寫的構圖觀


那麼街頭攝影要如何構圖呢?現代寫實照片的構圖必須與內涵相結合,我們不要求如畫意派那麼整潔,亂一點沒有關係,只要那雜亂能夠幫助主題說出故事就好了。這可能就是攝影與繪畫最大的不同點。攝影有兩種特性,紀實性與即時性。若我們拍攝時仍抱著模仿傳統繪畫風的構圖及想法,而放棄攝影的特色的話,我覺得還不如去畫畫還比較直接。




街頭攝影的拍攝主體


前面說過街頭攝影的照片不是碰到的就是等來的,以自然化為經、決定性瞬間為緯,所以街頭攝影的作品顯然是由「突發的」及「可遇見」的兩種狀況所構成,所以我們可以運用搶拍(snapshot)、偷拍、預想(pre-vision)及等待的技巧來完成我們的作品(「溝通」也是一項很重要的技巧,但並不適用於街頭的即興拍攝,反而是對報導攝影非常重要)。


街頭攝影主要就是拍攝「人」這種動態的主體,我們有兩種方法:

1.主動接近主體,以主體為主題來構圖(搶拍及偷拍)。

2.先構圖,再等待主體走入我們為它預留的位置(預想及等待)。


所以我將街頭攝影題材的來源分成三種:

1.我們像打獵般的主動出擊;

2.不小心碰到的;

3.等來的。


雖說街頭攝影不是碰到的就是等來的,但其實不像想像中的簡單,這需要更高的拍攝技巧及個人修為,對器材的掌握也需極為熟悉才辦得到。某街頭攝影大師曾謙虛的說他的作品是【上帝的禮物】,但是他的成功絕非偶然,如果他的技巧不夠,本身的涵養不足,就算是「快門機會」來了也還是一籌莫展。




AF 的限制


我們面對「快門機會」要如何快速的取景構圖?我們要做的就是將人這個主體化為主題,這有賴個人的修為。這裡我僅就相機的操作技巧論述「再快的自動對焦,也比不過免對焦;再快的自動測光,也比不過免測光。」


就現有的器材來看,這句話對於街頭攝影絕對是致理名言,就像「暗部繫於曝光,亮部繫於顯影」之於黑白攝影一樣重要。我使用很長一陣子的電子相機系統,深深覺得電子相機快是很快,但是真要它快的時候,它卻快不起來。怎麼說呢?以 Canon 這個牌子而言,他家的對焦點可真是多,Canon 弄這麼多對焦點出來還不就是為了使用家不被少數幾個對焦點限制了構圖,希望能夠做到處處都是對焦點,讓用家能夠構圖更靈活、對焦更迅速。他們的目標是希望能夠達到處處對焦點的免對焦點的境界,弄半天他們只是朝著免對焦的方向在努力。經驗夠的用家都明白,自動對焦要走到處處對焦點的免對焦點的境界還早得很。自動對焦的動作方式是先選擇對焦點,再鎖定被攝體後才能釋放快門。這兩個動作對街頭速寫而言是很浪費時間的,況且自動對焦對於突然由兩旁切進的物體仍無法迅速反應。再者,偷拍(不看觀景窗構圖)更是AF的死穴,我們不看觀景窗拍攝要如何選擇對焦點?如偷拍還要選擇對焦點更浪費時間,何況偷拍時AF對的焦有很大的機會還不是我們要的說,就算是 Canon 最先進的多點對焦技術也是一樣容易被主體周邊的「障礙物」所干擾。這幾個原因都將使自動對焦相機錯過不少的快門機會。「難不成機械相機在街頭速寫上的操作速度會比自動相機快?」,沒錯,只要了解景深的觀念,機械相機的操作速度比自動相機迅速多了。





景深的觀念


說到「免對焦」,就必須先有「景深」的觀念。雖然鏡頭一次只能清晰對焦於一個特定物距,在那個物距前後都不可能呈現清晰的影像,但是人眼的「解像力」有限,我們並無法分辨一個極小的點或圓,這個極限就是「允許模糊圈」。所謂的「景深」就是指在這一個銳利對焦的物距前後的一段可以被接受的清晰呈像的範圍(註1)。景深範圍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註2),鏡頭焦距愈短,景深愈深;物距(對焦距離)愈長,景深愈深;使用光圈愈小,景深愈深。基於這個原因,50mm以下的鏡頭就成為街頭速寫的最愛,蓋景深深也。另外,廣角鏡頭的感染力與良好的環境說明力,也是廣角鏡頭受到街頭速寫重用的原因。





免對焦


要如何做到免對焦呢?首先就是不要想對焦,利用鏡頭上的景深尺標設定一段景深範圍拍攝或以超焦距離拍攝(註3)。否則我們使用機械相機卻老想著對焦,動作絕對會比自動相機慢的。所謂的「免對焦」正是景深觀念運用的極致,這裡我不提繁複的景深算式,只談景深尺標的運用。



在機械相機的鏡頭上有三排數字,以 Leica M 35mm / f2 為例,最前面的光圈調整環就不多解釋了;中間的是對焦環,上面的數字是物距(對焦距離);最底下那排即是景深尺標,景深尺標上的數字是左右對稱的,上面的標線對應的物距(對焦環)正是使用光圈的景深範圍。




0.7 0.8 1 1.2 1.5 2 3 5 10 ∞ ---------- 鏡頭的距離尺(對焦環上)

16 11 8 5.6 2.8∣ 2.8 5.6 8 11 16 ------- 景深尺標(數字代表使用的光圈)


要使用「超焦距」,只要將將 ∞ 對到景深尺標上我們所使用的光圈數字上就是了。假設我們使用的光圈是 f8,您只要將 ∞ 的中心對在「8」的景深尺標上,就可以超焦距拍攝。此時超焦距就是中央)對應的 5m 處,意即 2.5m 一直到 ∞ 都在景深範圍內。換句話說,在這段景深範圍內都免對焦。


使用 35mm 的鏡頭時,許多時候 2.5m 開始的清晰範圍對於 snapshot 而言是不夠用的,此時我們就要善用景深表以獲得較貼近被攝主體的景深範圍,仍以M 35mm / f2 舉例如下:


轉動對焦環,將距離尺上的數字(或沒數字也沒關係)對在∣標記上,此時景深尺標(兩邊)數字所對應的距離就是景深範圍。如我們將對焦距離設在 3m 處,使用光圈為 f8,此時景深範圍約在 1.6m~9m 間,在這個範圍內您都免對焦,很方便不是嗎!所以我們只要撥弄鏡頭上的光圈環、對焦環再配合景深尺標,就可顯示出使用光圈、物距與景深變化的關係,輕鬆的做到「免對焦」。





免測光與AE的限制


一般剛接觸攝影的朋友比較無法理解所謂『再快的自動測光也比不上免測光』這句話的含意,那是因為這些朋友被手上的自動相機繁雜的沒有必要的數字給搞糊塗了(電子相機不這麼做看起來就不專業了,日本人挺懂得行銷的!)。事實上我們需要這麼精密的「刻度」嗎?我們需要一些說不太清楚的測光模式嗎?不需要的,只要您試過就知道不需要的。況且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或許有一天科技會進步到測光表會思考,但是絕不是現在,所以我們還是得清醒一點,不要忘記測光表只是提供數據而已,最後的判斷還是留給我們自己做比較恰當。


在拙著『Hi-key & Low-key 與適當的曝光』一文曾經提到「以現場光線決定曝光量」的概念,當您有了這個觀念後,您再進行 snapshot 時就不會覺得曝光是個問題,您再也不用去理會主體是否逆光、主體與背景的反射率....之類的問題,因為這些都成為自然反應了,我們只要輕鬆的撥弄光圈環,就能夠得到適當的曝光值。這些並不是很難懂的觀念,只是許多人被自動相機搞笨了。所以囉!機械相機只要動一動光圈快門,再配合不需要怎麼聰明的腦筋,就可以輕鬆做到免測光的境界。呵呵,高科技有時可是會脫累人的說!


言歸正傳,「免測光」還是得先測光的(如果對晴空曝光法有信心的話也可免了!),我們可先在環境中找個中間調的物體:如樹葉、草地、不反光的灰牆....等等先測光,若拍攝環境中找不到中間調的物體時,我們可先以自己的手掌測光後,再加一級的曝光量就可以開始搶拍了。當然,環境並非一成不變的,有光有影還有不同的光源。聽起來很複雜,但是實際上沒有想像中的難,更何況黑白負片的寬容度很大的,想失誤還真不容易。您們可以試試拿著機械相機四處測光看看,您們會發覺很多場景都有類似的曝光值,拍了一陣子您對曝光也會有一點概念。怎樣的光影會差幾級?該做何種曝光判斷?慢慢就會成為反射動作了,就算是遇到複雜的光線條件也幾乎可以判斷的比測光表準確恰當,這就是為何機械相機會使人聰明的緣故。自動相機就不容易幫助我們進化,當我們在迅速操作自動相機的時候,觀景窗所給我們的數字是無法幫助我們迅速判斷光影的差異的(對數字敏感,心算能力超強者不多吧?)。自動相機光圈快門的數字組合太多了,有時光圈快門數字的花俏變化,事實上只是相同的曝光量不同的組合罷了,更何況反射式測光表測的是反射光,面對不同反射率的物體它仍是一籌莫展,就連 Nikon F5 的 3D RBG 也無法準確判斷所有環境的曝光值,而且還要因主體的位置改變測光點,否則就很難得到適當的曝光。因為測光是由相機在測,而不是人在測,這些都拖慢了曝光的速度。





結語


在這一篇文字裡,我花了很大的篇幅闡述「再快的自動對焦也比不過免對焦;再快的自動測光也比不過免測光」,感覺起來好像少了些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就是「人」這個主體,人是有感覺的動物,我們拍攝「人」這個主體時必須與他一同感覺,如果我們只注重技術的養成的話,是無法將人這個「主體」化為「主題」的。我覺得我們應該由尊重被攝者做起,我們不能因為要完成自己的小作而去干擾別人,我們努力學習攝影的技術並不是為了掠奪或征服,如果我們的技術無法讓我們不干擾被攝者的話,我情願不拍,拍不到的更美,不是嗎?如果我們能夠尊重被攝者,自然就能與它一同感受而拍出不一樣的東西。最後我以布列松的名言做結束:「經過加工或導演的照片我沒有興趣……相機是速描簿,直覺與自發性反應的工具,是我對疑問與決定同時發生的瞬間駕馭。為了賦予影像意義,攝影者必須感覺得到自己有涉入觀景窗中框取事物……攝影者需憑藉極為精簡的方法才能達到表現上的單純……必須永遠秉持對被攝者與對自己最大的尊重。」









1. 詳蔣載榮「高品質黑白攝影的技法」P.20~21

2. 詳Ansel Adams「安瑟亞當斯論攝影」P.56

3. 超焦距離(hyperfocal distance)

當我們將鏡頭對焦於無限遠時,景深範圍的最近點就叫做超焦距;然後我們將對焦點再設於超焦距上時,景深範圍將由超焦距的二分之一處延伸至無限遠。 一般人以為對焦於無限遠時能得到最大的景深實在是錯誤的觀念,這麼做會造成景深的浪費,拉大拍攝的距離。超焦距的觀念不只可以運用在搶拍上,對於風景攝影也有實益。



後記 

文章刊出後,網友老詹就文末超焦距離 (註3) 的定義來信與筆者多次討論。兩人的共識為原文並無謬誤,但在用字譴詞上稍加修改,較不容易讓人會錯意。感謝老詹!(註3 原文為:『當我們將鏡頭對焦於無限遠時,景深範圍的最近點就叫做超焦距,當我們將對焦點設在超焦距上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超好攝*阿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