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常常有一個問題 - 當廠商越來越注重消費者的聲音時,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是否也隨著失去了什麼呢?
現在打開各大相機官方網站,每台新機種所配置的kit鏡,均以變焦鏡頭居多,
直到去年非常火熱的EVIL (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相機掘起,才開始出現定焦鏡的組合。
但鏡頭銷售排行榜上長勝軍往往也是俗稱「旅遊鏡」的18-200mm變焦鏡。
追根究底,除了價錢,就是消費者希望外出拍照時,所有的景色都能盡收眼底,
不論遙遠奔馳的獵豹,或是高聳挺拔的樹木山林,都希望能完美的呈現與忠實的紀錄。
不可否認的,這些照片在事後觀看時也著實讓人回味。
但是當遙遠的飛禽或是氣拔山河的瀑布無法用當下的器材紀錄下來時,我們只能選擇「放棄」。
「放棄」並不是真的「放棄不拍」
換個角度思考,即使裝備再好、技術再好,我們一定有無法紀錄下來的那一個景、那一個瞬間。
筆者這裏提及的「放棄」並不是真的「放棄不拍」,
而是建議各位可以好好的把握當下,不去勉強拍攝你根本無法拍下的景,
反而把握你所在的位置,利用角度、氣氛、環境等把故事換個方式描寫。
每個人觀察的視野不太一樣,有些人對於周邊的事物觀察入微,身邊的一個小昆蟲、
蛋糕上的一個顆櫻桃、父母臉上的皺紋都覺得分外感動,會覺得好可愛、好好吃、好讓人心疼。
也有些人認為十公尺之外的一切,才是天堂。
在樹上休憩的小鳥,他看得到,在遠處嬉鬧的小孩,他聽得到,在對街公車亭等待的女孩,他注意到。
每個人觀察的視角,也不盡相同,有些人看到的昆蟲,是孤立於花頂辛勤工作,有些人看到的櫻桃,
是為了點綴在蛋糕上的「生日快樂」,更有些人看到的皺紋,是父母腳踏縫紉機的痕跡。十公尺之外,也是個花園。
樹上休憩的小鳥,正在昂首等待下次的飛翔,嬉鬧的小孩,笑容表現他的無憂無慮,遠處的女孩,她又在想什麼呢?
攝影的價值在瞬間,獨一無二,這輩子就這麼一次的那個時間、這個地點。
又因為每個人觀察的方式不同,所以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不同的人拍出來的瞬間,就是不同。
打開自己所拍攝的照片,久了、多了,是否覺得千篇一率?
這時,看看別人的作品,是否會覺得,怎麼拍不出來他的感覺呢?
冷靜思考,人不同,觀察的方式本來就不同,想跟他一樣只會落得東施效顰。
網路上流傳著一句話,「照片的好壞,取決於觀景窗後面的腦袋」,還真空泛的一句話。
這邊只告訴你答案,沒有教會你該如何思考。
前輩也常說,「多看看別人的作品,就會進步」,還是一樣空洞,只不過轉個彎罵你笨,並沒有告訴你,該如何檢討自己。
機身的好壞,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雖然他可以改變很多事,
但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構圖,絕對是優先於機身需要考慮的。
構圖,除了書上寫的內容以外,他少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人」。
如前面所述,人的觀察多變,不可能照相時還想著書本的教條、還惦記著前輩的教誨。
而攝影的價值是瞬間,更不可能用期待的心,去預測接下來的景物出現,若真如此,那只能稱為紀錄了。
凡是加入人的因素來討論事情時,一切都變得複雜、一切也變得簡單。
複雜的地方在於,一百種人有一百種case,不可能完全滿足,簡單的地方則是,搞定自己就好,因為只有你懂自己。
想想看自己,喜歡觀察什麼、喜歡注意什麼,什麼事物會引起你的興趣、什麼聲音即使細微也能聽的一清二楚,
瞭解以後,再重新檢視自己的設備,就會知道,明明喜歡的是大山大海,確買了一顆70-200mm望遠鏡,
相對就不容易拍出自己想要的廣闊感,又明明知道自己喜歡的是拍美食,確買了一顆16-35mm廣角鏡,
相對的也不容易拍出自己想要的精緻感。
但是,讓我們再仔細思考,不代表70-200mm就拍不出廣闊感,也不是16-35mm就無法讓人食指大動,
只是不懂如何好好使用他,使用70-200mm拍出汪洋中的一艘船,其無邊無際的廣闊感,油然而生,
使用16-35mm將美食與滿足的表情一起拍下,其甜蜜滋味,不言而喻。
不要依賴鏡頭給我們的感覺,也不要執著自己對於景物的慾望。
首先,好好的瞭解自己想要拍攝的是什麼、怎麼觀察的、何時會想抓住那個瞬間,選出對的視角,
也就是選出對的鏡頭(焦段),可以讓你完美表現自己的美感。
再來,不要急於追求某個你觀察到的事物,因為設備有限,想像力無限,好好運用手上的相機,
將想拍攝但又無法拍攝的瞬間,換個故事,表現出來!